闽清宏琳厝,这座屹立了200多年的古民居,前段时间遭遇台风“尼伯特”带来的罕见特大暴雨袭击,多处墙体倒塌,屋顶坍塌,情况不容乐观。作为全国最大的古民居单体建筑,百年宏琳厝被毁引发各界痛心不已。
宏琳厝正门围墙处已坍塌
图为被毁损的宏琳厝建筑
一座古厝沧桑,半部国学殿堂。谈及宏琳厝,不仅是闽清人,也是福州人的骄傲。下面,蓝房记者带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宏琳厝”的辉煌……
宏琳厝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单体建筑,素有“民间故宫”之称。就单体建筑来说,甘熙故居、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都排在其后,可谓当之无愧。
宏琳厝原貌
宏琳厝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距今近220多年,最早建造者是药材商人黄祖嘉,后来其子宏琳建在1823年建设完毕。历经11代后,宏琳厝现已形成一个自然村落。2005年宏琳厝成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宏琳厝曾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仍屹立保持完整,而今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部分损毁。让人惋惜痛心的同时,更给世人敲响一面警钟,古迹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拥有长达2000多年的人文积淀,然而在历经千年岁月的绵延嬗变后,仍保留存世的古镇老宅已凤毛麟角。而它们中的一些经过几代福州市民的共同努力修复下蜕变新生,向我们重现百年前八街九陌、万人空巷的繁华盛景,留给世人一抹惊艳….
中国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成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保护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享誉国内外的重要名片
自晚清至民国初年,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大量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被誉为“近代名人聚居地”。“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道出的是让全体福州人引以为豪的福州文化底蕴。
但身为福州人,我们还应晓得,这并非全部,福州不仅,不应,不该只有三坊七巷,福州还有一处地方,其所具备的千年文脉以及文化底蕴,与三坊七巷不相上下,那就是螺洲古镇。
帝师故里 人儒之乡——螺洲古镇
帝师之乡
螺洲镇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东南端,古称“百花仙洲”。此地因其形如青螺,又有东晋时洲人谢端遇田螺仙女并结为夫妇的美丽传说,故名“螺洲”。
螺洲是福建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镇之一,这里更因末代皇帝溥仪的“太师太傅”——陈宝琛,被世人尊称为“帝师之乡”。
螺洲孔庙
螺洲所具备的千年文脉,与三坊七巷不相上下。明清时期这里出了状元1人、进士27人、举人108人、武举11人,其中就走出了清刑部尚书陈若霖、末代皇帝溥仪帝师陈宝琛、末代状元王仁堪等名臣高士。
螺洲人建文庙以尚礼,创书院以从文。螺洲孔庙更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少有的非府非县治理的乡镇一级孔庙,也是福州地区目前仅存的两座孔庙之一。
螺洲古镇规划效果图
“螺栖胜地潮通海,虎距前山影蘸川。”继三坊七巷、上下杭之后,螺洲古镇正成为福州新的文化名片,根据《仓山区旅游总体规划(2016—2030年)》,这里将依托温泉资源、水岸景观资源,打造水乡生态与休闲文化并举的螺洲古镇。
与此同时,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建设螺洲,各种利好消息接连不断。其中,为传承教育先行,名校【仓山实验小学】分校落户螺洲,极大提升了该板块的区位价值。
仓山实验小学落户 螺洲区域蝶变加速
不仅如此,螺洲作为福州东扩南进的战略主核心,2016年路网交通更将全面升级,4条地铁线环布,南台大道、螺福路、福峡路等6条路网不断升级……不仅缓解片区交通现状,更盘活大福州交通动脉,业主可尽情体验到“十分钟城际生活”的畅快享受。
螺洲“大十字”路网升级在即
正是看中螺洲板块巨大的潜力,这里汇聚了泰禾琼林台等高端住区,未来随着螺洲古镇的“蜕变新生”,这里将成为福州最为瞩目的城市新中心。
目前,泰禾琼林台主推105-125㎡奢阔平层、109-135㎡墅境复式 ,最高30%赠送,不止多得一房,7月钜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