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福州最美道路之一的公园路
要拆迁了……
这样一个美美的地方就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公园路北接立新路
南接福州市人民体育场,长约500米
拥有大批近现代优秀建筑物,
同时也见证着福州城市的百年变迁
它被称作福州城里的“小欧洲”,
记录着无数福州人的记忆与美好
如今它就要拆迁了!
福州仓山区公园路区域的棚户区改造征收工作将在春节后开始,率先征收的为公园西路片棚户区。该项目占地面积34.62亩,涉征总户数300多户。
此消息一出,
网友们也是纷纷留言表示心疼与不舍。
▼
公园路附近名胜、景点及近现代优秀建筑物颇多,如何保护成为福州市民关注的焦点。
本次征收房屋的面积虽然不大,但近现代优秀建筑物云集,有1处文物登记点及13处历史建筑。
这批建筑物主要在公园路与立新路交叉口附近,包括融庐、德庐、端庐、吉庐、巷下庙兴庐、象山里1号、象山里4号、逸园、无逸山庄、公园路43号、公园路73号、立新路29号、三一弄4号和6号等历史建筑。据了解,上述近现代优秀建筑物均将留存修缮。
其中,位于三一弄的无逸山庄,为登记级别的文保单位。该山庄建于民国时期,曾是城工部福州市委的活动据点。该山庄坐东朝西,四周有围墙,进入大门后为一小花园,园内种了些花草和果树。该建筑有主楼和附楼各一座,砖木结构,二层高,主楼是福州著名教育家刘仰文的私宅,现由刘家后人继承;附楼则是仓山区教育局的房产,目前,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
公园路是一条回家的路,百年的香樟树诉说着它无声的历史。清光绪初年,英国领事领头向清政府租借地皮建跑马场,民国三十二年(1942年)跑马场改建为公园,公园路的路名由此而来。
公园路白色的老围墙内有两栋老建筑,包括英式别墅、花园庭院,都在振庐里。清末原为福泰和汇兑庄老板的私宅。振庐是公园路地段占地面积最大、形态最完整的建筑群体。
公园路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原三一学校里的俄国大使馆,三一弄,已经拆掉的比利时大使馆,消失了名字的陶园街,还有陶园。
1865年,俄国领事到任福州,
并于次年在今公园路39号建造领事馆。
俄国领事馆,
如今已为福州外语学校使用
走进公园路,你能感受到满满的人文气息
每一棵树、每一幢老洋房、
每一座民国院落,都有它的韵味。
犹如散步在厦门的鼓浪屿上,倍感岁月静好。
西林小筑
位置:公园路4号
西林小筑是仓山典型的近代英式住宅,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附近的老居民都知道原先是厂房,大门上还有第三开关厂的字样,较早曾传是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别墅。建筑西侧残留的门额上留有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题写的“西林小筑”四个字。
透过工厂的铁栅栏门,老洋房的斑驳身影掩映在层层青翠之中,而西林小筑咖啡馆就藏身在这栋老洋房里。这里没有街边咖啡馆的喧闹,老洋房述说着属于它的故事, 远处的高楼告诉我们时代的变迁。
烟台山
位置:仓山区
烟台山,有着媲美鼓浪屿的老洋房别墅群。门窗紧闭充满神秘感的老洋房,以及幽深蜿蜒的弄堂小巷,如同一副隽永的画卷。
竹园+筠圃
位置:公园路竹园里
沿着振庐旁边的小弄进去,便是竹园和筠圃。竹园因楼内种竹而得名,民国时期曾任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福建省长萨镇冰曾在此居住过。朱紫坊、竹园和冶山分别是他幼年、中年和晚年时的居所。
小巷深处有人家,筠圃的住户都有一颗爱美的心,自家小院内的绿化真好,各种草花,颜色鲜艳的日日春高高挂在门旁,引人驻足。没有辜负圃这一字。
白鸽楼
位置:公园路2号
白鸽楼是仓山区一座近代民族式建筑(或称为“国粹式建筑”)建筑,前身为塔亭医院附属护士学校,20世紀建于30-40年代。1949年后,白鸽楼转为供销社大楼,又转为福州市第二医院高級医师及管理人员宿舍,使用至今。
无逸山庄
位置:三一弄7-8号
无逸山庄位于三一弄7、8号,根据地方志记载,该处曾为城工部福州市委的活动据点。据说内有福州最早的私人滑梯和儿童乐园。
仅仅这院落的名字,便把春天的山光水色都揽尽了,何况三一弄S形的小径,宛若一位卧地春眠的豆蔻少女,婉婉馨然,藏着多少风云人物,又枕着几多风流美丽。
吉庐
位置:巷下路23号
吉庐位于巷下路23号,西式门楼,主体建筑为广式排楼。
小伙伴们,趁着假期
带上相机一起去公园路走走吧~
记录这被时光沉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