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吸血之城”的说法早已有之,但这几年来越发引人关注。关于谁是最能“吸血”的城市的讨论满屏皆是,“吸血”的做法也被人诟病。
谁是真正的“吸血之城”?“吸血”造成的一城独大真的全错了吗?
前言: “吸血之城”的说法早已有之,但这几年来越发引人关注。关于谁是最能“吸血”的城市的讨论满屏皆是,“吸血”的做法也被人诟病。
谁是真正的“吸血之城”?“吸血”造成的一城独大真的全错了吗?
吸的什么血?
何谓吸血?
在所有的讨论中,没人能下个定义。他们认为,一个大城市“鹤立鸡群”于周边的小城市,其发展是建立在小城市的“痛苦”之上的,“榨干了他们的血和汗”,造成一城独大。
被拿来讨论最多的例子是北京。环北京的贫困带、河北多个城市的资源、制造业为北京“打工”等说法不一而足。比如下面这段:
如此“吸血”,真是让周边小城市没有生存之地啊。
还有人将北京与其他世界大都市作比较:
这位同学恐怕要多读读历史了。你敢说伦敦、东京在历史发展中从没拿过周边的资源?从没吸引过周边城市的人口?
每一个现在都是历史的重复上演。世界城市发展的轨迹向来如此,一城独大的现象从没停止过。你拿西方城市发展200年后的结果,与刚刚起步的北京做对比,未免有点欺负人了。
而能证明“吸血”的,还是观察政策倾向、资源吸收、资本流动、人口流动等因素。
从这几个指标分析,谁是“吸血之城”?
人口在向哪流动?
还是先看“人口首位度”这个指标。首位度,是指该区域的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注意:不是人口规模第二的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
首位城市,在中国一般都是省会城市,但几个省份例外,如山东的青岛、江苏的苏州、福建的厦门等,也可视作首位城市。这里将几个城市一并列入,提供另一个视角,
▼2016年省会及主要城市人口首位度
这个图相信大家不再陌生,这里作简单解读:
但首位度的历史变化趋势,更能看出一个城市是否在持续“吸血”壮大。
▼按增幅排序的城市人口首位度 ▲注:红色为持续增高,绿色为持续降低。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造成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小城市的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是确定无疑的大方向与趋势。人在迁徙时,就近原则仍是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
▲一线城市从全国人口抽血盛况 ▲准一线城市抽血地图(图片来源:城市数据团)
比如上图中的强二线城市的人口“抽血”距离都在300-400公里左右,而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口吸引距离都超过或接近600公里,大城市越是发达,“抽血”的距离越远。
而现状是,省内人口最多的城市,往往经济不强。比如河南的南阳、山东的临沂,这些城市将为省内大城市发展提供“燃料”,造成“吸血”的现象。
经济地位有啥变化?
另一个可参考的重要指标自然是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
▼2016主要城市GDP占比
与人口首位度一样,更重要的是观察变化趋势。
▼按增幅排序的城市占GDP占比
“一城独大”是否合理?
“吸血之城”真的让周边城市毫无生存之地了吗?
其实不然。对比以上数据你会发现,在中西部的不发达省份,能获得的资源、人口红利本身就比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少,因此,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城市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反观东部沿海的“小城市”,温州、莆田、潮汕等四五线城市,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甚至发展得比西部省会要好。
与“先富带动后富”有着类似的道理,中西部省份只能选择“先有后好”,先把一个大城市发展起来,再考虑带动其他周边城市。当然也和这个城市自身的努力分不开。比如三万老师之前谈到的成都,超前的政府服务意识、宣传意识等,是必然要超脱于其他城市的。
其实所有大城市对周边都是吸血的,因为现代城市化的规律,资源向成本洼地积聚,越集聚成本更加低,形成正反馈。
另外,城市也是有功能性的,一个城市不可能发展所有的产业链,他总得舍弃一些产业,重点发展适合它的产业,这时候,一个强大的超级城市,它的周围就会自然形成一个产业链互补的城市群。这是自然的经济规律。
一城独大的现象不是永久性的,将会逐步改善,毕竟大会提出了新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将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