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开幕当天,我正在美国一所学校做教育访问和调查,晚上一回到住所就立刻打开电脑回顾十九大会议内容,一边观看一边做着笔记,一直到凌晨2点。在观看的整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激动而亢奋,一夜都没有合眼,又继续在网上找寻关于这场会议的其他相关报道,尤其是介绍教育与民生方面的文章,我都一一收藏起来,等后续再次翻阅和研究。
我发现众多国外媒体对中国十九大会议的召开赞誉有加,各国记者渴望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来向全世界介绍一个崭新的中国,其中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通讯社布莱凯特·西塞的记者激动地说道:“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认为,这个‘新时代’不仅是中国的,更属于整个世界。”他的话让我兴奋又自豪,因为在大洋彼岸,远在异国他乡,我的这颗中国心跳动得更加强烈起来。
在此之前,我便和助理沟通,请她把团队小伙伴聚在一起,请大家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一起观看这场盛大的会议。大脑智库团队成员几乎都是90后,他们大多不爱开会,不喜欢严肃的讨论,但这一次却特别地积极,大家像过节看晚会一样,热热闹闹地观看和讨论。助理还把大家的观后感做了整理发送给我,当时我心里十分感动。我想,这就是大脑智库的团队,一群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共同热爱心理学和教育行业的人!
通过阅读十九大会议的相关报道,我发现教育是改善民生的一股强大而不可替代的力量。因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其中报告的第8章节“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共2292字,“教育”一词共出现3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后依次是“就业”14次,“收入”13次,“脱贫”10次,“社会治理”10次,“保险”7次,“医疗”7次,“住房”3次。
教育可以改善民生,主要原因是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是说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教育强则国强国富,教育弱则国弱国穷。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在责难教育,我听过太多孩子对我吐槽:高考死板,大学无用,应试教育无聊。也曾同许多家长一起陷入过焦虑:孩子难教,教育无方,出路何在。我身在教育行业之中,却看不清很多事情,于是我埋头研究,到处走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结合多年的心理学教育经验,终于找到人们责难教育的根源,那就是教育产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的脱节,孩子们并没有获得他们想要的教育,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就是没有个性化的教育指导。
近年来,随着不断深化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国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当前教育领域提供的教育产品,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因此,社会急需要做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于是,2014年,我在北京创办大脑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大脑智库。大脑智库是一家用“互联网+科技+教育心理学”的思维,“测评+咨询+教育方案”闭环式服务模式,专注于为1-24岁孩子及家庭提供教育测评工具、精细化教育咨询和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的公司。
空谈误教,还不如干一件实事。在当下教育综合改革进入到“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大脑智库通过自身的优势为教育领域注入个性化的血液:研发数十种教育测评工具,发现孩子的天性天赋;培育近2000名生命解读师,解决孩子和父母成长的问题;整合国内和国际上非常全面、精英化的成长课程,优化教育资源,让孩子有机会活出独一无二的价值,为国家未来做贡献。这是大脑智库攸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使命,也是寄托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
多年来,我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我很清楚教育是非常重要而庞大的民生工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地坚持,不断地更新知识,完善内容。在我看来,教育之于民生,等同于孩子之于国家。理解“民生”,很多人会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来做阐述,认为民生就是民众的生计和生活。但是我却更愿意用《楚辞·离骚》里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来印证民生的意义,民生其实是人生,而这人生中头一件大事就是教育!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孩子的希望,教育做不好,孩子成长不好,国家的未来不能想象。
自从走进教育行业,我就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所以,我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大脑智库和团队的要求。我们时刻告诉自己和团队,我们是在做一项大事业,关乎人的一生,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