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楼市传统“金九银十”已过,继9月份楼市政策度密集发布,多达45个城市和中央部委发布了有关房地产内容政策52次,数量超过了2016年10月份。但11月份市场成交相比10月份有所回暖,一个重要因素是部分热点城市开盘节奏加快,但成交率仍不及去年同期。其中新房、二手房价环比均有所上升,一线城市成交环比小幅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明显。这也说明近一年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楼市调控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房价涨幅得到明显抑制,去库存成效显著,投机炒房空间被大幅压缩,自住型需求稳步释放。尤其是随着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多种手段推进,延续多年的调控屡屡引发房价暴涨的怪圈有望被彻底打破。
11月楼市入冬,但地市不冷。全国楼市整体涨幅虽小,但新、二手房均成上升趋势。其中新房均价15167元/平,上涨0.9%,二手房均价13755元/平,上涨0.64%。而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上涨前五均为二、三线城市。其中青岛新房上涨最为明显。二手房衡阳市居于最高位。就成交数据而言,11月份城市成交环比小幅回升,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明显。一线城市,北京同比去年成交套数下跌超7成,上海同比下降近4成。由此看来,楼市调控继续深化的基调不会改变,市场平稳运行。
11月用户找房需求环比下跌4.4%,开发商供应减少,用户对于楼市整体的关注度下降。一线城市中,除深圳用户的关注度上涨2.3%以外,北上广深关注度均下降。城市居民对于户型的需求,依然是3房、2房为主力,但3居室找房需求占比41.4%,环比略有下降,2居室需求占比上升,为35.9%。今年以来,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凡是出现脱离居住需求、房价涨势较猛的情况都会引发调控政策出台,受此影响,购房者信心指数环比下降10.5%,主要原因还是认为政策调控会继续抑制房价的上涨,认为密集调控下,楼市会持续降温,后期将逐步回归理性。经纪人信心指数环比上升0.5%,认为政府会继续调控的经纪人占比下降了1.8%。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致力于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的新一轮政策举措和改革探索正逐步展开,随着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加快推进、“商品房+保障房”供应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地方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改革走向深入,我国房地产有望逐渐步入“租购并举、理性开发、持续发展”的理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