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自我认知的基础,源自家族传承、文化传统中千丝万缕的联结,塑造着每个人当下的生命形态。
2017年,阿那亚家史计划硕果累累,43篇家史作品篇篇精彩。作为家史计划的传统,今年阿那亚家史台湾游学于2月6日如期启程。
这一次游学,村长马寅亲自带队,著名历史学者、作家杨渡先生作为访学顾问,南方家园出版社社长刘子华女士全程策划,是一次极有文化深度的旅程。
而游学过程中遇到的“意外状况”,邻居们的思考与抉择,回程之后的深度讨论,更为阿那亚社区的自我生长注入了思考力。
2015年,阿那亚首创社区家史计划。之所以启动这个计划,就在于共建这个海边新故乡的过程中,记忆是彼此连接、理解和认同的基础。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一个人从蒙昧无知走向文明自觉的必答题,同样也是一个社群、一个组织、一个社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家史计划关注每一个生命,它试图从家史开始,唤醒每一个参与者内心的自觉,寻找历史深处的根。但家史计划并不仅仅关注一家一姓的家族记忆,它试图冲破个体和家庭的域限,陪伴每一个参与者打开一个又一个同心圆,找到自己与世界的深层联系。
从个体记忆到家族记忆,从社区记忆到乡土记忆,从区域历史到国家历史,我们的故事如九重莲花由内而外次第展开,继而彼此连接成为色彩斑斓的家国故事。
每一段家史背后都是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借助家史计划,它们彼此连接,交相辉映,汇聚成为这个年轻社区源远流长的文化源头。
家史计划从启动开始,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同道。到目前为止,已有四百多个家庭投入进来,举办了数十次线下活动,征集业主家史100多篇,上百段乡音,数百张老照片。
2017年4月,阿那亚举办了第一届家史文化节,第一本阿那亚家史集入藏孤独图书馆,孤独图书馆也成为中国第一个社区家史博物馆。
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香港中文大学熊景明教授、台湾人文学者杨渡、台湾纪录片导演张钊维先后参与其中。
家史计划不仅向内探求我们自身的历史,也汲取传统文化的源流与精华。阿那亚家史计划每年组织的外出游学,都会从不同视角去做文化探寻。
台湾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与文物,其社区营造也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2017年,家史计划部分成员第一次赴台游学,重点考察台湾的社区文化和人文建设。2018年2月,家史游学再次启程,这一次则更偏重于历史与文化的探寻。
和历史学家胡适纪念馆馆长潘光哲的专场交流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行程。从解读胡适本人思想及生平,到回顾台湾文化人筚路蓝缕的生命历程,再到与邻居们的热烈讨论,高密度的思想注入,正是这一次旅程的核心目的之一。
在潘光哲馆长和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的导览下,大家循着胡适晚年的足迹,重新理解胡适的人生全貌。在完整保留的故居内,可以感受到他所经历的生活、所面对的时代语境。
史语所文物陈列馆距离胡适纪念馆不过百米,这里收藏了包括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殷墟甲骨文、汉简等14万余件珍贵文物,均由史语所各领域研究人员撰文,诠释文物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涵,是此次游学极为重要文化景点。
这里的馆藏品与一般艺术博物馆所搜集的藏品最大不同处在于﹕它们不仅具备文物本身的历史文化与考古知识的价值,同时也具体说明史语所自1920年代后期以来,以及近代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背景。
史语所文物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殷墟出土文物了。按照西方史学传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才可以视为信史。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只能视为传说。因此,殷墟考古之前,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信史只能从春秋时期算起,距今不过两千多年。
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在中研院史语所的组织下对殷墟发掘十五次,出土刻字甲骨近两万片和大量陶器、青铜铜器、玉器等。大批甲骨文的出土将中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春秋时期上推了近千年。
因此,殷墟发掘堪称中国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遗憾的是,抗战全面爆发,殷墟考古被迫中断,抗战结束后,内战再起,考古工作无法恢复。1948年中研院史语所迁台,史语所发掘的殷墟文物也随之来台。
这些文物静默无言,却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中国商代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东方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这些殷商文物为中国古代文明赢得了世界地位,成为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
和史语所文物一样,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也是中国历史文物之精华,经历过颠沛流离的岁月。台北故宫的文物大多数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并且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些文物因日寇入侵被迫南迁至大后方,内战后期随国民党迁往台湾。
台北故宫的展品不仅精美绝伦,同时兼具历史文化价值。著名的青铜重器毛公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铭文最多的青铜器,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文献价值,还是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散氏盘”、“宗周钟”分别铸有357字、123字,既是工艺精湛的青铜器,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精品。
不仅是青铜器,台北故宫展陈之玉器、陶瓷、书法字画皆是精品,不经意间总能遇到耳熟能详的国宝,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台北故宫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最集中最精彩的展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集中展示地。
参观台北故宫,于家史游学而言并不是跑马观花的猎奇,而是一次文化的朝圣和自我发现的旅程。
由于两次游学都到达了台北故宫,当游学团的成员们在家史群、民艺群实时分享的时候,曾经来过的邻居们反响热烈,有趣的往事被唤醒,更多的灵感被激发,邻里之间的亲密自然生发。
在游学中,邻居们“围炉夜话”,分享自己的家史故事、个人体悟,让彼此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今年游学团的成员年龄跨度超越半个世纪以上,个体属性十分多元,资深媒体人、商业精英,大学在校生、退休长者、中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带来了多角度的思想碰撞,交流带来的是更多的理解、信任与包容。
家史团到达台湾的第一个晚上,突然遭遇花莲地震,震级为6.5级,台北震感强烈,持续时间长达51秒。当时,身处台北的游学团尚未产生恐慌情绪。
第二天深夜,震感再一次出现,虽然持续时间和震感都低于头一天,但震级仍达6.1级。村长马寅主动告知全体团员,鉴于台湾地震频发,如果有邻居出于安全考虑需要提前返回,可以通知工作人员,返航机票由阿那亚负担。当晚有四位邻居选择提前返航。
次日,震感再次袭来,此时,鉴于连续数天的强震在台湾历史上从未有过,不排除后续发生更强地震的可能。
村长马寅作出决定,提前结束游学行程,阿那亚承担所有相关经济损失,并承诺邀请后半程错过见面的学者们来阿那亚开讲。团员们经过短暂的讨论后,表示理解村长的关切,接受这一安排。
当晚,杨渡老师和夫人刘子华女士来到游学团下榻的酒店。在酒店咖啡厅,邻居们围坐两边,杨渡老师娓娓道来,台海历史、全球化进程、台湾现代转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次第展开。
邻居们就各自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杨渡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若非咖啡馆打烊,畅聊通宵达旦或许仍意犹未尽。这一晚难忘的相聚,弥补了行程提前结束的遗憾。
2月9日,游学团安全返航。次日,游学群内开始了关于这次游学的复盘及更深入的探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这是群内最初达成的共识。第二次强烈地震后,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有一个人决定留下,我们就陪大家完成游学。若决定提前返回,机票也由阿那亚承担。”
而邻居杜葵特别强调:每个工作人员也都应该有权利作出个人的决定。当村长作出决定的时候,原本想坚持下来的他担心对工作人员形成捆绑,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坚持。直到安全抵达北京之后,杜葵才在群内表达自己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对此次突发事件的深入探讨。
突发天灾,组织方的权力和责任如何界定?这是讨论中出现的重要焦点。在杜葵看来,无论参与者是得奖免费还是自费参与,团员和组织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他分享了一份自己曾起草的“免责协议书”作为参考,这样组织方的责任可以明晰,每个人也都可以自主的选择。
邻居陈红做过十几年的法制类节目的,更多真实案例经验让她非常理解在一个比较紧急的状态下,需要一个带头人为大家做一个决断。学习法律专业的游学团成员蔡斯洁说,我们是来自社群的游学团,有着一般旅行团条款无法覆盖的情感基础。
村长马寅也感慨,作为一家人、作为组织者、作为村长,自己与26位邻居息息相关,万一真的发生灾情,其它责任是小,但内心都会有无法逃避的自责和懊恼。
令人倍感温暖的是,所有的过程都没有激烈的矛盾。在撤离时,大家体谅组织方的用心,尊重个人的决定,照顾团内老幼成员。归来后,每个人各抒己见,从实际操作流程到制度与理论探讨,目的都是邻里共同追求的“阿那亚式理想生活”。
家史计划通过“文化寻根”去找寻理想社区解决方案,寻根的过程也成为一场“生活实验”,为阿那亚的美好社区共建带来案例式的讨论。
这是一次未完的旅程——但是生死与共的三天,我们已经成了生死之交,共同的命运、思考与探索,让我们获得了新的成长——我们期待台湾学者们应邀来到阿那亚,在彼此思想的交流中抵达更好的远方。
我们也期待着,在新一年的家史计划中遇见你!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阿那亚 | 三期 | 人文之海 | 四季之美 | 夏 | 秋 | 冬 | 九州会 | 地中海 | 图书馆 | 阿那亚礼堂 | 人文 | 产品 | 骑马 | 观鸟 | 高尔夫 | 跑步 | 摄影 | 生态农场 | 滑雪 | 匠心 | 日出 | 会议 | 家史计划 | 慈善公益 | 春季节气菜 | 夏季节气菜 | 秋季节气菜| 冬季节气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