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蓝房网 > 资讯中心 > 要闻 > 正文

大数据,为福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要闻 | 来源:福州新闻网 2018-04-21 08:40:32 我要评论
[导读]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乡村图景。当下,大数据“基因图谱”正向广阔的八闽乡村蔓延,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18年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省长任上就高瞻远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并亲自担任“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亲力亲为推进福建信息化建设。福建,就此成为新世纪数字浪潮的先行者。

18年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已成为战略共识。

福建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幅蓝图绘到底,充分利用“数字福建”建设所积聚的强大能量,大胆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大数据发展之路,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

八闽大地,一幅幅“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鲜活画面,徐徐展开——

打开系统,贫困户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各级扶贫部门的信息更新和实时共享,让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变为“滴灌”;

轻点鼠标,一组由温度、湿度、光照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电脑终端,棚里的果蔬要“吃”多少营养,全由数据说了算;

连上网络,以往烂在田间枝头的农村“土货”,搭上电商进了城,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好帮手……

久久为功,成绩喜人——

全省已创建1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5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154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实现了全省贫困县农村电商示范工作全覆盖;

2017年全省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30人增收752.8万元,人均增收约3230元;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562.3亿元,全省共有189个淘宝村、24个淘宝镇,阿里、京东、苏宁等龙头企业在福建的农村电商月交易量超过100万单……

大数据,让乡村扶贫更精准了

“办得很快,到服务中心填个表、签个字,书记做担保人,不出一小时就办好啦!”说起去年在镇党委的帮助下办理扶贫贷款的情形,古峰镇长汾社区贫困户陆苏平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而这,得益于屏南县在宁德市率先建立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

在屏南县精准扶贫服务中心,一张标满贫困户定位小旗的县域地图,出现在办事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通过互联网,贫困户家庭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资金流向等悉数入网,县、乡、村三级扶贫部门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实时共享,地方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向了“滴灌”。

“农村信用社接入系统后,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对贫困户进行审核,发放扶贫贷款的效率提高了。”屏南县扶贫办主任胡小青介绍,一般情况下,银行完成从审核到放款的全套流程,需要5~7个工作日,而借助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贫困户1~2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贷款。

精准扶贫不仅要“高效”,也要“实效”。

1989年盛夏,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披荆斩棘徒步进山,指导寿宁县下党乡扶贫开发工作。下党也因此被称为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如今,这个曾是“鸟都飞不出去的地方”进行着另一个生动实践。

2015年,下党村利用物联网技术,发挥地方特色,推广定制茶园。消费者通过APP客户端可随时查看茶树生长情况和茶叶制作加工状态。

这种可视化定制消费扶贫模式,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扶贫、消费需求对接起来,第一年就推动农民收入翻番。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村集体收入22.3万元。

一根网线从源头上精准定位了扶贫的对象和手段,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护送着惠农资金走好“最后一公里”。

在罗源县起步镇庭洋坂村,贫困户雷兴义的女儿雷水翠,用手机查询父亲领取惠民资金的情况。点击“福州市惠民资金网”并输入父亲的名字,雷兴义名下的“城乡低保补助”“生态林补偿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3项惠民资金便跳了出来,每一笔资金的发放时间、应发放金额等信息一目了然。

原来能发多少钱都得等人通知了才知道,如今每一笔款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百姓的心里敞亮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顺畅了,扶贫工作也愈加规范。

大数据,让农业更现代更安全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能振兴。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也就实现了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鼠标轻轻一点,一组由实时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了电脑终端——棚里的西红柿要“吃”多少营养液,全由这组数据说了算。在光泽县崇仁乡,一颗名为“傅小西”的西红柿已经结出了“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果实”。

黄月琴是这个智能蔬菜基地的生产种植部主管。每天,她除了到种植区检查棚内西红柿的植株、果实是否健康外,更主要的工作是回到电脑操控室里,接收和处理系统传来的气候参数。在这些参数的“呵护”下,棚内的西红柿奇妙地实现了四季不断产,年产量比普通地栽高出了8~10倍。

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这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眼下,一些农业开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互联网不仅联接起田间与餐桌,更在向科学种养、生产流通等其他环节延伸,有效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福安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有30%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且网络销售单价高出当地消费均价的30%左右,年销售总额超过3亿元,惠及7.5万户农民。福安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商百佳县,被列为福建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农业局局长叶细玉说:“这主要得益于快速发展的电商和快捷的冷链物流,以及‘一品一码’的全面推广。”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福建从2001年就开始治理餐桌污染,于2011年启动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2017年9月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全省76个涉农县(市、区)全部接入追溯平台,3700多家生产主体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即时上传、远程可溯。

更大的一张网,也在精心编织中。2017年,福建优先选择茶叶、蔬果、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产业,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推动全省农业生产智能化;2018年,福建还将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即构建一个福建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三个服务系统,建立一个服务全省“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大数据,让乡村更富更美了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需要打破空间的隔离,让农村连接城市,走向丰富多彩的广阔世界。“互联网+”带来了改变。

在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沈志辉的“沈船长”海鲜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大,春节前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海鲜就达上百件,销售收入达60万元。沈志辉感慨地说:“以前生意不好做,偶然和做互联网的朋友吐苦水,朋友就帮忙在淘宝、京东试销,尝到了甜头,所以就转做电商专卖海鲜。”如今澳角村的许多渔船,一上岸就能快速分拣包装发运,第二天就能端上客户的餐桌,每艘渔船每年可以增收5万元以上。

不一样的村庄,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淘宝村”。几个月前,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十几万斤蜜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一解果农往年丰产却难收、增产不增收的困扰。在电商浪潮中,该村传统的竹制品销售也“上了网”“触了电”。村主任赖佳明介绍,培斜村大小30多个竹制品厂家都开拓了电商渠道,每年电商销售额达1亿元。

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积极搭建“京东特色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星罗棋布的乡村连锁网点,在“互联网+”的链接下形成“云上”联合商城,降低了商业成本,也为许多村庄带来新的机遇。

“农村电商”专项行动已被纳入《福建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改善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人才短缺等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省已有46个县(市、区)建有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超过5500个,建制村覆盖率约42%;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投入使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604个,覆盖率达到30%。

当前,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旅游业的新时尚,互联网的引入,为它的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永泰县嵩口镇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100余座。有了这些“底子”,嵩口镇的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08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2016年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这里头,有大数据的一份功劳。在嵩口镇各个景点中,二维码标签随处可见。扫一扫,景点的历史、文化介绍便出现在手机上,同时语音导览也可随时播放景区介绍。这些特殊的“景点身份证”,复原了古镇的千年时光,也留住了游客的脚步。镇党委书记鲍瑞坊介绍,仅今年元旦一天,二维码的语音导览就有1万次的点击量。而借助互联网旅游推介,古镇沿街的店铺已经从两三年前的32家变成了84家,民宿床位增加到400多个。

如果说互联网提升了嵩口镇的知名度,那么屏南县双溪镇的文化旅游,则在互联网的孕育下,打出了“油画村”的新名片。2015年,屏南县率先在甘棠乡漈下古村建立文创试点,开展公益油画教学项目,此后又在厦地村、降龙村、双溪村等村落推进了公益教学和艺术驻创。两年多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信息和资源有效对接,已有2万多名海内外学员来到屏南县各村落体验或驻创,全县集聚了60多家农民画廊、30多家文创民宿。2017年,屏南县共接待游客405.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68亿元,实现大幅增长。

大数据,让农民职业更有吸引力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开启了福建农民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也让越来越多人能通过勤劳与智慧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莆田“80后”陈戎,原本是服装连锁零售行业的一名企业高管。为了能把十几年服装品牌运营经验“嫁接”到农业中,他创办了壕鲜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方面通过微商城平台销售全国各地生鲜水果,另一方面把莆田本地优质农副产品接入电商平台,赋予土特产全新的品牌形象。“要让每份农产品都有故事、有文化、有乡愁,这样就能实现附加值提升。”多年的农村电商经历,陈戎颇有心得。

如今,壕鲜生又承办了莆田惠农电商中心,既服务农村创业青年,又在培育一颗颗新的乡土创业种子。

在长汀县河田镇上修坊村,自主创业的家庭农场主人易小贞,忙着组织人员包装河田鸡和鸡蛋,为“供销e家”网上订单发货。去年她的家庭农场在网上推出的肉鸡、鸡蛋、花生油等特产,销售额突破了800万元。“早期河田鸡不敢多养,担心卖不出去,现在不用愁了,电商中心帮我们卖。”同村的修石林说,自从长汀县河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农产品销路不是问题。

2015年,长汀县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全县已建设75个农村淘宝服务站、52个“供销e家”村级服务点,不仅实现“网货下乡”,也让当地河田鸡、小黄姜、百香果、长汀米粉等特色农产品进了城,拓展了销路。

长期以来,粮食、农副产品、劳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大多由农村流向城市。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这一情况悄然改变。

地处厦门最北边的顶村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十多年前,村里将目光瞄准山里的满眼绿色,率先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一批网络青年回乡创业。“在外人眼中,如今的顶村已经算是声名在外的富美乡村,但村子的未来寄希望于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回归。”村支书黄东跃说,“年轻人有文化,见过世面,运用大数据提升乡村旅游正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在遍野茶香的安溪县大坪乡,生长于斯的10多名大学生结伴返乡,联合发起“创客乡村,众创大坪”项目,通过资金、劳务众筹等方式,将文创旅游、特色餐饮、电商营销等行业融为一体,聘请台湾业界知名专家当顾问,策划对接台湾民宿文化,携手发展自己家乡的旅游业,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

近几年,邵武、长汀、连城、武平、古田先后入选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的地区。而电子商务,正是返乡人才创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数据,让乡村治理更有效了

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对乡风民俗传承、精神文明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深刻变化。

在乡村治理上,互联网同样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快渗透和裂变。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租一辆自行车在村里自由穿行;打开手机软件,就可以看见独自留守家里的老人在做什么;如果你愿意,点开另一个视频,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可以实时关注。这是“互联网+”下,南安梅山镇灯光村的生活小场景。

灯光村位于梅山镇西北部,村里近三分之一人口外出从事水暖、建筑等生意。为了弥补家庭监护的缺失,灯光村借力互联网,架设了一张亲情网。

在闽清县,管河巡河也搭上了“互联网+”。借助闽清县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县、镇、村三级治水部门可以进行水系名录查询管理、日常治水办公、河道在线监测等工作,河道专管员、河道保洁员还能通过定位,迅速找到污染源、垃圾点,完成清理后实时反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不再遥远。

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张“智慧网络”已经编织完成。2015年10月,平潭被确定为福建省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探索将网格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融综合治理、城乡管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一体四翼”的新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让管理部门和老百姓都尝到了甜头。眼下,群众通过12345服务热线、手机APP“五彩麒麟”、12345门户网站等方式提出的诉求,均可连接到平潭“智慧岛”指挥中心,实行统一受理流转、统一指挥调度、统一考核评估。

在永定县,“党员e家”依托网络支部和线下实体支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支部活动,让农村流动党员有一个可以共同交流成长的平台,把流动的心拧成一股强有力的绳。“党员e家”网络管理平台,从龙岩发端到全省推广,有效破解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落实难、转正考察难、活动开展难、党费缴纳难、作用发挥难等“五难”问题。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乡村图景。当下,大数据“基因图谱”正向广阔的八闽乡村蔓延,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免责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蓝房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蓝房网手机客户端
[编辑: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