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蓝房网 > 资讯中心 > 要闻 > 正文

公租房扩容 土地财政仍是拦路虎

要闻 | 来源:海峡财经导报 2010-06-25 16:51:54 我要评论
[导读]6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用

6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用公租房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将新就业职工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

这意味着,政府已将公租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意图通过发展租赁市场,扩大供给,同时影响市场预期。然而,此举除了难以准确锁定保障对象,还要面对土地、资金等资源瓶颈,更绕不开对“福利房回潮”的质疑。能否摆脱行政主导的惯性,是摆在公租房新政面前的一道难题。

保障对象难界定在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看来,上述文件所说的保障“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其实主要应针对当前买不起住房的年轻人;此外,有能力的地区也可保障“外来农民工”。

但这一人群究竟如何界定,《指导意见》并没有给出清晰定义。且“夹心层”规模会随房价和收入的波动而变化,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表示,公租房的保障对象如何界定,是公租房面临的考验。

《指导意见》规定,公租房的“供应范围和供应对象”的“收入线标准、住房困难条件和租金水平”,由“市县政府”确定。汪利娜认为,在行政压力下,地方政府必须建设保障性住房,但上述规定仍显得“单薄、不具体”,且“可操作性差”。

以北京市为例,2009年北京市首批建设公租房8000套,2010年计划建设1万套。北京市建委有关人士表示,上述套数主要是根据每年申请的人数确定,没有申请的就不会纳入统计范围。

“住房档案和收入信息等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是公租房面临的又一尴尬。由于无法掌握居民的“收入水平、资产保有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与公租房的具体保障范围也难免含糊。甚至公租房能否启动、何时启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

即使公租房得以顺利建成,其配租也将面临极大的难题。王珏林强调,公租房保障的“夹心层”与享受廉租房的低收入家庭不同,他们只是短时间内没有购房能力。所以应对申请对象的进入和退出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对承租人收入和保障线逐年检查核实。

资源瓶颈更为重要的是,公租房必然遭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土地、资金等难题。

按照《指导意见》部署,公租房建设以地方政府主导,省级政府负责、县政府落实。事实上,以往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很大程度上在于地方政府推动不力。有学者分析称,地方政府多数并不愿意建保障性住房,增加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无异于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源。

汪利娜说,不乏一些地方政府以保障性住房的名义向中央争取到用地指标后,私下里改变用途牟利。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表示,无论是哪种保障型住房,建设都会受制于土地财政,“一块地不做保障型住房,就可以做其他收益更高的项目”。此外,公租房项目投资回收期比商品房等项目长许多。对此,《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大对公租房建设和运营的投入,但具体投入力度和保障程度,《指导意见》并没有明确。

政策的模糊最终体现在执行的效果上。汪利娜表示,全靠政府来做,只能是“小保障”。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表示,政府主导对公租房进行大规模投资,难以避免向福利分房制度倒退,亦有可能形成贫民窟。

因而,在公租房建设方面,鼓励社会资本、社会机构的加入,形成多元化主体多层次供应的格局,已渐成共识。《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公租房,并对公租房的建设和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与此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公租房中长期贷款”,符合条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探索运用“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拓展公租房融资渠道。

不过,《指导意见》对具体的税收优惠及金融支持并没有做出更详细的说明。而在具体金融支持政策出台之前,公租房资金回报率低、时间长的特点,降低了社会资本介入的积极性。在具体融资方案出台之前,资金仍是公租房建设面临的尴尬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越表示,住房保障应该是面向社会中收入最低群体的救济手段,当前保障房扩面的做法,事实上造成了市场与计划双轨运行的局面。解决住房问题出路在理顺房价形成机制,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而非单纯的保障房扩面。
 

 

蓝房网手机客户端
[编辑: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