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市城乡规划局公布《生态福州总体规划》,在规划确定的144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内,将启动建设用地规模约为378平方公里。以“生态福州,人居典范”为发展目标,分绿色福州、宜居福州和智慧福州三部分建设生态福州。
构筑“两环两廊五楔网状系统”生态格局
通过梳理福州山体格局和绿地水系,以福州山水为骨架,建立山水与城市的良好衔接,建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构建“两环两廊五楔网状系统”山、水、城完美结合的福州总体生态格局。
两环:即外围的由莲花山、鼓山、旗山和五虎山形成的外围山体屏障和环城绿带,环城绿带指沿三环和闽江、乌龙江的环城绿带。
两廊:即闽江、乌龙江两条生态景观廊道。
五楔:即莲花山-金牛山绿楔、鼓山-金鸡山绿楔、鼓山-闽江绿楔、五虎山-高盖山绿楔和旗山-乌龙江绿楔等五大山水绿楔。
网状系统:江北城区采取利用现有山水网络和主要城市公园,构建两横四纵城市绿廊体系。两横绿廊包括铜盘路华林路生态廊道和乌山路福马路生态廊道;四纵绿廊包括白马河生态廊道、晋安河生态廊道、凤坂河生态廊道和磨洋河生态廊道。南台岛还将形成四大片区。包括淮安山妙峰山片区、飞凤山乌龙江湿地片区、高盖山帝封江片区和城门山清凉山片区。
沿三环绿带规划21个湖面水库
实现“显山露水”格局
除此之外,未来还将规划实现“显山露水”为目标的山水城格局,即根据山体在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以及在改善市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对规划保留的58座山体分三级予以保护。并规划在梳理现状15个湖面、水库的基础上,沿三环环城绿带形成21个湖面水库,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占环城绿带面积的30%,延续凸显了福州“山、水、城”的传统自然格局。
规划“一轴十廊、一门多点”
构建城市通风格局
为改善福州市风环境,按照通风廊道、降温节点、通风口的建设模式,将福州市规划为“一轴十廊、一门多点”的通风格局。一轴指闽江、乌龙江及沿江两岸100m范围;十廊指白马河、晋安河、磨洋河、磨溪、浦上河、阳岐河、白湖亭河、溪源河、大樟溪和清潭溪,十条河中心线两侧50m范围。一门即闽江通风口,多点指市区内较大规模的降温节点。
居住区、工业区的生态改造
对福州市中心城区的所有居住区分为传统住区、老旧小区、新建小区三类。其中,历史街区的改造重点是在保护传统街巷格局的前提下,重点提升住区环境建设,改善居住质量。老旧小区的改造重点在于推进旧城改造,改善公共空间,优化交通组织。对新建小区,将完善社区绿化环境,营建社区人文氛围。
另外,根据福州市现有工业园区现状,将工业园区分为二类进行改造。一类是保留提升型园区,这类园区保留工业,并进行生态化提升。另一类是外迁转型型园区,这类园区需要进行工业的整合和外迁,改造重点是落后产能的外迁。
加快形成BRT公交网络
规划提出构建福州市绿色交通四大策略,其中包括完善快速公交线网规划,形成BRT公交网络;融合“山水城市” 格局,构建特色慢行系统;减缓热岛效应与交通噪音,从而实现智慧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