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蓝房网 > 资讯中心 > 要闻 > 正文

今日元宵 福州这些习俗 你熟悉吗?

要闻 | 来源:人民日报 2016-02-22 08:24:10 我要评论
[导读]“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这个又叫上元节、春灯节的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团圆和美满的愿望。今天,回家吃顿团圆饭吧。愿人月两团圆!

点击查看大图

今天,农历丙申猴年元宵佳节。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这个又叫上元节、春灯节的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团圆和美满的愿望。今天,回家吃顿团圆饭吧。愿人月两团圆!

 
 
23日2时20分,月亮最圆
 

甲午马年以来,连续三年的元宵节都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猴年元宵节月亮最圆时刻将出现在23日2时20分。

根据月球出现最圆的时刻分析,除了中国,还有亚洲、东欧、非洲东部、大洋洲均可观赏到最圆的元宵月。虽然今晚的月亮并不是最圆的,但对赏月却没有太大影响。天文专家提醒,赏月不妨从月出开始,不必非等到最圆时刻。

点击查看大图
 

 
 
正月十五,南方雨打灯
 

受东移高原槽和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预计21日夜间至26日,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黄淮中南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多阴雨天气,其中,21日夜间至22日白天,江南大部、华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局地有大雨。

另外,21日夜间,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仍有大雨。

点击查看大图
 

 
 
元宵节也是狂欢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民俗专家认为,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相比,更突出普天同庆的主题。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元宵节强调全民参与,大家一起赏月、赏花灯、猜灯谜、看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展现的是一幅“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热闹景象。

此外在古代,元宵节还是已婚妇女祈求子嗣的节日。很多民间祈福求子的习俗,也带有明显的娱乐性质,如妇女互赠元宵、“摸门钉”、“偷灯盏”等。在一些地方,妇女甚至在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元宵以求早生子嗣。

 
 
这些习俗,你熟悉吗
 

 

吃元宵

点击查看大图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说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张灯结彩

点击查看大图

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千百年来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这天晚上,游玩观灯的百姓不计其数。大家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猜灯谜

点击查看大图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项元宵节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始于南宋。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耍龙灯

点击查看大图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踩高跷

点击查看大图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

 

舞狮子

点击查看大图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还有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走百病

点击查看大图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晚,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逐鼠

点击查看大图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祭门、祭户

点击查看大图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福州的元宵民俗

 

据说,福州元宵庆典,汉时为一天,唐时为三天,宋时为七天,及至明、清则为十天。故谢肇淛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

佳节期间,城内闽王庙、南后街,台江茶亭街、中亭街一带,灯火通明,彻夜狂欢。福州的乡镇街道会在元宵之夜游灯上街,结合迎神赛会。在迎神队伍中,都有伴随着民间文艺活动,如舞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

福州高湖太平龙灯,更是通宵穿街走巷,长夜飞舞。据老人说:龙灯舞分为两种:以色别,有黄龙、青龙; 以动势别,有迎龙、舞龙。

参加者一般脚穿草鞋,扎腰束腿。表演时,群龙飞舞,小龙穿大龙,大龙卷小龙,双龙盘旋,时分时合,灵活自如。

还有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送灯。

天赐麟儿绘彩缯,

新娘房子霞光增,

宵深欲把金钗卸,

又报娘家来送灯。

杨庆琛《竹枝词》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福州民间送灯的盛况。福州话中“灯”和“丁”同音,所以送一盏花灯就有了另外一层美好的寓意,意味着“添丁发财”。尤其是对于女儿已经出嫁的家庭来说,娘家一定要在元宵节里送灯,表达美好的祝愿。

“观音送子”灯、莲花灯,最好是亲家舅用甘蔗挑着送去。挑着装有炒米糕、蛎房、蒜头、豆腐、柑、橘、梨等食物的小桶或钵到姐夫家。

第二年若还没有生育,就要送桔灯。桔与急同音。第三年再不生,就要送大刀灯寓意关公骑马灯来追了。

如果女儿已生有孩子,娘家就会送“状元骑马灯”、“关刀灯”等,祝福孩子能读书“中状元”。对于出嫁的女儿,娘家每年都要送灯,一般要送到外甥16岁方止。

送灯的日子,并不是在元宵节当天,按照福州传统民俗,农历正月初八是传统的“送灯日”,从初八一直到元宵节当天的这几天当中都可以买灯、送灯。

 
 

福州的元宵花灯

 

福州元宵节花灯会,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元宵节这天,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

纸质做的桔灯、菜头灯、莲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

 
 

福州的元宵美食

 

赛年糕是福州元宵节的另一重要习俗。福州家家户户蒸年糕,元宵节期间拿出来比赛,看谁家的年糕蒸得大,蒸得好看,年糕越大越好看,说明这家人今年的运气越好。

在福州,老福州人元宵节当天并不吃元宵,主要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头粿(肉丸)和菜头粿。对于吃元宵,则是改革开放后外地人带进来并逐渐被福州人所认可的一种食物。

除了年糕、元宵,福州的元宵节还带点酒味。福州元宵节还有喝自家酿造的青红酒的习惯。▽▽▽

传说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将领王审知的部下吴阳和颜平被派到现在的福州台江区开辟港口、发展生产。这两员部将很爱喝酒,常因醉酒耽误工作。王审知下令不准吴阳和颜平再喝酒,只有在正月十五可以痛饮一天。解放后,该习俗曾一度被淡化。不过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喝青红酒的习俗逐渐回归。

 

 

蓝房网手机客户端
[编辑:沈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