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蓝房网 > 资讯中心 > 要闻 > 正文

莆田湄洲岛的这些习俗 你知道吗?

要闻 | 来源:妈祖 2016-04-10 17:40:33 我要评论
[导读]湄洲地处海岛,其他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较少,所以是一个天然的民俗保护区。接下来盘点湄洲岛的那些常见的习俗。

湄洲地处海岛,其他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较少,所以是一个天然的民俗保护区。接下来盘点湄洲岛的那些常见的习俗。

湄洲岛传统婚礼习俗

湄洲岛传统婚礼习俗与唐代中原婚礼基本相同。从相亲、送庚贴、订聘、结婚闹洞房等等环节都有一定的规矩和礼数。虽然现在时兴婚礼新办,但大部分岛上人家仍沿袭这种古老的婚礼习俗。

结婚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在湄洲村不管家境好坏,婚礼繁简,但约定俗成的礼数是不可免废的。可见,传统的婚礼习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点击查看大图

青猪青羊青果品 献天献地献神明

湄洲“提虎蛋”习俗

按湄洲岛民间风俗,每年一到农历五月,岛上的中老年妇女都要备办蛋、线面等礼物,去已嫁女儿的家中探望外孙、外孙女,俗称“提虎蛋",意思是祝外孙、外孙女虎虎生威,健康成长。如果已嫁女儿还未生男育女,娘家就要送蛋面,外加一对灯笼,称为“提灯"。因为莆仙言中“灯”与“丁"谐音,意为让女儿早日添丁。这种习俗表现了湄洲岛人民关心下一代的美好愿望,也是传统的骨肉情深的一种生活仪式,是和谐美德的一种具体反映。

点击查看大图

湄洲岛“婴儿满月”礼俗

湄洲岛,“婴儿满月"礼俗仪式繁多,包括外婆送“家”、亲朋送礼、婴儿沐浴、剃发画桃、喜分红蛋、办出月宴等等。这些礼俗基本上保留唐代中原古俗内容,体现了湄洲岛民风民情淳朴,人情味很浓。

与众不同的是,婴儿满月前外婆或亲威所送的礼物大都是本地特产,如蛏干、虾仁、海蛎干、墨鱼干等高营养物品;满月时要送给婴儿衣服、鞋帽等,表示关爱。这是亲戚与邻里互相关心的一种礼俗,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延续。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婴儿满月"礼俗应该得到保护和弘扬。

湄洲岛“婴儿周岁对晬”习俗

周代时,婴儿周岁称为“对晬"。湄洲岛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习俗。其主要仪式有制作“对晬龟”,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做成龟状形,寓意小孩龟寿万年,用于当日拜祭祖先和馈送亲友;外婆家要备好衣帽鞋袜、童被、布料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等金银饰品,其中绣花披风称“席晬裘",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最有趣的是孔子满月时,八仙桌上摆上书笔、算盘、秤、尺、剪刀、玩具等,让孩子任意选取,以他所选的喜爱之物来预测其末来的爱好、性情、志趣、职业、前途和命运,叫做“对晬试志。"

这种民俗代代相传,具有人生温馨的韵味。

点击查看大图

湄洲岛“民间挂脰”习俗

莆仙民间自唐代起就流行“挂脰”习俗,在湄洲岛尤为盛行。古时,凡是至亲好友的孩子第一次登门作客,主人都要用红色的礼袋,装上铜钱或银圆,挂在小孩的脖子上,作为见面赠礼,寓意“挂脰挂脰,活到老老。”以后渐渐演变成亲朋好友的孩子要出远门经商、参军、就学等,都要行“挂脰”之礼,以示祝贺,并带有资助其成功的含义。过去,莆仙“家贫子读书",许多穷苦人家孩子去外地求学或赴京应试,大都依靠这种“挂脰”的习俗完成募助学业的集资形式,体现了民间亲友互助的力量,也表现了传统的亲情与友谊维系的特别方式。“湄洲民间挂脰”习俗还包括每年元宵前后妈祖金身全岛巡游时,彩车上装扮金童玉女的小孩路过亲戚家门口时,亲戚都要为之准备“挂脰”之礼。此俗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表征,是促进和谐、团结的一种举措,在民间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点击查看大图

湄洲民间盖房上梁仪式

按照湄洲岛传统习俗,民间在盖房时有许多讲究,特别是重在环境选择,朝向坐北朝南,山脉来龙,左右“护手”,这些对人居环境来说,其中的确有些科学的因素,起到朝阳、避风、防水等有利作用。在房子接近落成时,还要举行上梁仪式,俗称“上脊”。 “上脊”要择选吉日,并在涨潮或满潮时举行。上梁时,主家和全体工匠腰束红带,梁上贴“福星高照"或“万年宝盖”横批,屋架上披挂红布或彩旗,主持人领喊贺句,众人应和。当日举行晚宴,以酬谢师傅工匠和亲友、帮工,还要给泥工木工师傅送红包。亲友们前来赴宴,送烛炮、镜框祝贺。此俗主要表现在亲朋对建房主人新居落成的祝贺;建房主人对建房的师傅、帮工以及亲朋的支持表示谢意。

建房是莆仙百姓一生中追求的大事之一,建房上梁习俗也是莆仙民间的重要习俗。

点击查看大图

湄洲岛“认路钱”习俗

湄洲有个习俗,婴儿满月后第一次去外婆家,有许多规矩。先要用锅底烟少许,涂在婴儿鼻尖上,据说是为了避邪,俗称“鼻头担灶。"外婆家要准备好红髻线红袋子,把见面赏钱放在袋内,然后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叫“挂脰”,也叫“记路钱”,寓意孩子日后能常来常往,不忘亲情。

这种习俗是民间维系亲情、关爱后代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传统民间礼俗之一。

 

蓝房网手机客户端
[编辑:沈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