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蓝房网 > 资讯中心 > 要闻 > 正文

厉害了!“中国天眼”天线有19000多个部件是“福州造”!

要闻 | 来源:福州日报 2017-08-06 13:05:05 我要评论
[导读]去年9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县正式落成启用。

点击查看大图

在贵州平塘拍摄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6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刘续

 

去年9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县正式落成启用。这个拥有“中国天眼”美誉的望远镜,因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而引起各方关注。而“天眼”用以接收信号的天线,有19000多个部件是“福州造”。

 

 

 

点击查看大图

 

“中国天眼”简介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点击查看大图

“中国‘天眼’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和巨大的观测区域,有无与伦比的观测速度和灵敏度,使它在未来几十年搜寻地外文明的过程中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主动搜寻地外文明”组织主席道格拉斯·瓦科克说,“我们可以预计中国将成为搜寻地外文明的世界领导者之一”。

 

 

点击查看大图

“天眼”部件“向心关节桁架结构轴”就是用这种机器加工的。记者 林洛羽 摄

 

 

  3日,记者在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一楼展厅看到,3根长约30厘米的棒棒糖形金属件摆放在角落,这是上润公司制造的“向心关节桁架结构轴”。“天眼”上,这样的配件有19000多个,它们与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关节轴承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天眼”的天线骨架部分。

 

  这些部件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每一个都不同。上润公司董事长黄训松告诉记者,天线呈放射状环绕几百圈分布,这些“棒棒糖”每个都有3个~5个螺纹开孔,用于安装上一级支架。“螺纹孔位置偏差0.1毫米,天线末端的球面就无法安装,只能拆除整个单元并重新加工装配。出现0.05毫米的偏差,天线的灵敏度就会出现几何倍数的降低。”且望远镜安装在有落差的地面上,每个配件上的螺纹与平面的垂直度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任务重,难度高,普通的企业难以完成这样的工作。2015年3月,黄训松组织了一批技术骨干攻坚,到2016年4月才完成这项任务。

 

点击查看大图

上润员工在加工车间内工作

 

  究竟这近2万个配件是怎么完成的呢?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为每一个配件都建立了信息表格,然后对照信息表,设计出三维图纸,再用设备进行编程、加工,最后检测。”在生产车间,工程中心副总经理黄锟明向记者介绍,“每一个配件在经历每一道工序时,都有类似‘身份证’一样的加工号码,以便明确到具体责任人,他们都要对图纸、程序进行核实,确认,不能出一点差错。”

 

  因为配件数量庞大,工艺流程复杂,即使24小时轮班赶工,也面临着无法按时完成的危险。如何提高效率?工程部副主任、高级技师黄文明大胆创新,改良加工工艺,将原本加工5个~6个配件就会磨损的刀具性能提升至能加工五六十个,大大节省了加工时间。

 

  最终,整批配件高质量完成。其间,仅有2件出现瑕疵,但他们果断将之定为废品,重新制作。

 

  “这是上润公司成立20多年来,遇到的任务最重、工序最复杂的项目,但是我们做到了。”黄训松感慨道。

 

 

“中国天眼”大事记

点击查看大图

 

 
 
1994年7月, FAST工程概念提出。
 
 
 
 
2008年10月, 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FAST工程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
 
 
 
 
2016年7月3日,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标志着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让我们一起

为“天眼”点赞!

为“福州造”点赞!

 

 

 

蓝房网手机客户端
[编辑:谢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