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
近日,蓝房君从[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了解到,《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在都市圈规划领域开展的首个地方实践,作为深化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合作、推动福州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现行示范区。福建省与福州、莆田、宁德、南平、平潭综合实验区主动谋划、提前部署,完成了本次都市圈发展规划,即将发布实施。
据悉,该规划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总体规划研究三所、技术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和战略规划研究所联合出品,于2020年3月完成。
该规划分别从项目背景、福州都市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都市圈发展的战略导向、新时期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重点等多个方面来论述。
由于整体学术内容较长,蓝房君将有参考价值部分划重点↓↓:
福州都市圈
该规划对于福州都市圈范围有了明确定义↓↓↓
以区域视角谋划都市圈整体竞争力提升
《规划》从竞争力提升和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确定都市圈整体发展定位与目标。
在竞争力方面,对全球经济控制、科技创新、交通枢纽、文化交往等维度提出发展目标;
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从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体制机制建设等维度提出发展目标。
图 3 《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规划目标指标体系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都市圈整体发展目标与四市一区自身发展诉求进行了充分对接,未来将作为指导四市一区在各阶段相关实施行动的基本遵循和主要依据。
此外,《规划》也在规划目标的制定注重科学研究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了都市圈整体发展的空间结构、生态安全格局、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空间布局等多领域的空间方案。
福州都市圈正处于培育期向发展期过渡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一阶段是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施以政策干预的关键时期,如东京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为应对中心城市快速蔓延问题,政府都以培育都市圈外围新的专业化次中心为主要手段,形成都市圈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图 4 福州都市圈网络化空间结构
图 5 福州中心城区产业负面清单
《规划》提出通过聚焦功能与服务两方面策略,缩小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差异,培育次级增长点。
针对功能布局,一方面构建网络化的空间结构,针对福州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聚和辐射带动不足并存的问题,如引导商务服务、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功能向外围拓展,促进高等级功能在区域尺度进行布局。
另一方面引导福州中心城区产业提升,通过制定中心城区产业负面清单等策略引导产业疏解等。针对服务均等,重点是鼓励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缩小福州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生活品质差距。通过医联体、教联体等方式促进公共服务协作与均等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都市圈数字医疗合作联盟等。
促成多主体共同协商
针对福州都市圈内存在的跨界治理问题,首先要识别并统筹跨界地区一体化发展。福州都市圈跨界协调矛盾集中于沿海福清湾、兴化湾、三都澳湾三大湾区,《规划》重点梳理了跨界地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设施衔接等并提出统筹发展策略。
第二,要推动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规划》根据都市圈生态环境特点,重点识别跨界生态区并提出协调保护要求,同时大力推进福州、莆田、环三都澳城市外围绿环建设。
第三,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包括共同推动提升航空枢纽体系服务能级,推进空铁、空公多式联乘联运、统筹协调都市圈各港区职能分工协作,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推进铁水、公水多式联运、打造多元交通方式的1小时公交通勤圈等举措。
首先,蓝房君觉得看完之后,第一感受就是整个福州”超级大城“已然浮现。其次,包括城市未来发展、包括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无论是买房置业人群、还是普通工薪阶层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期待该规划正式发布。
(注:规划具体内容以正式发布为准,以上仅供参考)
本文综合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